新闻撰写为什么写不好?
新闻撰写为什么写不好?
1、新闻与宣传傻傻分不清楚
新闻重新意。宣传受预设、恒定目标的导引,需要以相同的内容对宣传客体进行反复的灌输。
而新闻传播忌讳老生常谈。同新闻传播的推陈出新、不断滚动相比,宣传在这方面天生处于
下风。
广告大量占用电子媒介的黄金时段时常成为受众抨击的话题。某些官员频频使用媒介颂扬其
政绩,媒介不胜其苦,因为如此行为只能吓跑受众。
宣传重观点,新闻重事实。宣传所传播的总是某种观念,它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理论、纲领、
方针、道德主张等等,即便传播某些事实,这些事实也是为上述观念服务的。而新闻传播须
臾离不开具体的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。
宣传有个人感情色彩和立场,客观性不够,经常自嗨和自娱自乐,但新闻却要讲平衡,宣传
活动总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的。而新闻传播则注重用全面、详实的最新事实来勾勒世界的完
整画面。
2、八股调陈词滥调文风毒害颇深
诸多企业新闻,如以新闻的标准来衡量,不客气地说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属于宣传,根本不
是新闻。仅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新闻的会议消息,又让我们给写得不忍卒读。
“改变行为必须先更新观念”。很多内刊记者、编辑在学校时接受的都是一些老套的新闻学的
教育,还有一些甚至没有经过新闻写作的的基本训练,长期受“机关报”文风的影响,耳濡目
染之下,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。
比如很多党政机关和企业宣传人员对会议报道感到苦恼,认为“太死”,“没什么东西”,“就报
报程序而已”,而在中国主流都市报媒体,记者们都爱跑会,因为会议里也埋藏着“大新闻”,
只要记者注意挖掘,把会议写活,写透,则会议新闻不会成为死板、枯燥的代名词。
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,开会的目的是什么,以及达成了什么结果等,而不是关心
会议的程序。这些陈旧的观念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,要更新观念,打破惯性,就要求我们
首先要主动加强学习。
3、新闻模板化
在中国媒体上最让公众不满的是,越是重要的新闻、越是重要的人物出现,越是重要的讲话、
越是重要的外事会见、越是重要的发奖大会,中国的媒体越是模板化、脸谱化和程式化。
例如:会议的报道模板:
某某部门,于某日,在某某地方,举行了某某大会,中央某某、某某、某某、某某、某某……
领导人参加,某某领导主持大会,某某领导讲话。
会议气氛隆重,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始,在热烈的掌声中某某领导发表讲话。
会议首先……其次……接下来……最后……
(领导讲话很长,但是很少使用直接引语。)
外事会见的报道模板:
某某领导人,于某某日在某某地方,会见了某某国家领导人。
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(或富有成效)的谈话。
关于这些报道的模板式案例比比皆是,每天随便翻开任何一家主流报纸,上面刊登的那篇可
读性最差的新闻一定是严格按宣传模式制造出来的。而我们这些深受其害的内刊人竟以此为
“金科玉律”,又反过来去毒害他人。
4、不会讲故事
讲故事的时候要多想想用户需要什么。很多企业平台推送的内容,不是领导讲话,就是企业
软文,根本不考虑用户需要什么。那怎么从用户需求出发呢?你要记住主角不是公司,也不
是产品,而是人。突出人的个性突出大众媒体传播的共识情绪连接点,是新闻传播的特点。
从用户的角度出发,其次才是宣传品牌的外延。
新闻不仅仅是“News”,而是“Story”等。其次多阅读一些率先打破了老套的新闻学观念的一些
新闻作品,比如《南方传媒书院》公号以往推送的新闻采写干货和《南方周末》上的一些新
闻报道。同时,在自己企业新闻的新闻写作中去实践这些新的理念。
5、恐惧写作,不敢动笔写
写作,就是将你想说得话用文字连缀而成。真情实感即是好文章,华美的辞藻、丰富的修辞
对文章仅是修饰作用。南方传媒书院认为,只要你会写字,会说话,将句子连成段落就是文
章。不要不敢写,大胆地去试错。文章都是一遍遍写,一次次修改出来的。
党政企业新闻写不好有可能陷入了无米之炊,写作必须是有感而发,要对写作的对象有深刻
的理解和感悟,因此要挖掘到好的相关素材。素材如何收集?除靠亲身体会外,更多的是靠
采访。七分采三分写,采访不足,再好的文笔都百搭,新闻不能胡诌乱扯,生造臆想。
6、没系统学习过新闻采写训练,野路子一顿乱搞
企业新闻采写培训是门系统学科,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。
首先要有基本的规律性认知,知行合一,联系实践发现问题,再针对问题去解决,会很有效
也很有成就感。